第209章 纤维终章 特制纸张的终极毁灭

被告席空了。

陈岸站在原地,手还搭在声呐仪上。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

外面正放着鞭炮,红绸带在风中飘舞。有人喊他的名字,声音混在锣鼓喧天里,听不真切。

他没动。

妹妹陈小满走过来,站到他身旁。她没说话,只是轻轻把手覆在哥哥的手背上——那只手冷得像冰。

“我们去实验室。”陈岸说。

技术员已在门口等候,手里提着一个银色箱子,表面有几道划痕,像是被硬物刮过。打开后,里面是电子显微镜的核心部件,线路整齐,电源指示灯亮着绿色。

“样本准备好了。”技术员说道,“协议纸张的残片,取自签字右下角,未受污染。”

陈岸点头。

周大海跟在后面,肩上扛着鱼叉,鞋底湿漉漉的,在地面留下一串脚印。他没进法庭,径直去了审讯区。

实验室位于法院后楼二楼。走廊狭窄,灯光忽明忽灭,墙上有水渍,天花板边缘已发黑。他们走过时,脚步声在空荡的通道里来回回响。

技术员迅速装好设备,接通显示器。屏幕起初布满雪花点,随后浮现出一片灰白的纹路,如同老照片的底片。

“开始扫描。”他说。

镜头缓缓推进,纸张的纤维结构逐渐清晰,纹理交错,细节分明。

“这种‘交叉斜纹加双层夹浆’工艺,”技术员指着画面,“只有陈天豪的南洋造纸厂能生产。模具编号HK-07,是1983年停产前最后一台机器制造的。”

陈岸凝视着屏幕。他记得签到系统曾奖励过一次——“年代鉴定模块”。那天他在海边捡到一块腐朽的木箱板,系统提示音响起,从此他便能判断材料的使用年限。

他将模块数据导入分析仪,屏幕上随即出现一条绿线,平稳上升。

“植物纤维老化速率匹配度百分之九十八点六。”技术员念道,“与1983年批次完全一致。这张纸绝不可能是后来伪造的。”

陈小满取出算盘,指尖轻拨一下。“墨水、纸张、时间,三项全都对上了。”她说,“他们以为烧了档案就万事大吉?可纸会记住自己从哪里来。”

陈岸没出声。他从防水袋中取出签到表,递给技术员。上面写着:1983年6月2日,老码头东侧礁石区,签到成功,获得“纸质文物溯源辅助”。

这是他第一次用这项技能确认实物来源。

“现在证据链闭合了。”技术员打印出报告,加盖检测章,“纸张来源唯一,无可辩驳。”

陈岸接过文件,仔细折好,放进防水袋,贴身收进衣袋。

他们转身离开实验室。

审讯室在地下一层。厚重的铁门缝隙里透出一丝光亮。陈岸推开门,看见张建国坐在桌边,手铐铐在桌沿,头低垂着。

听到动静,他抬起头,嘴角微微抽动。

“你们来了。”他说,“又找到什么新证据?想让我认罪?”

陈岸没有走近。他按下播放键,投影仪启动,墙面显现出刚才的显微图像。

放大十倍。

再放大。

纤维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

“这张纸,”陈岸平静地说,“是你签字当天使用的。它一被造出来,你就逃不掉了。”

张建国盯着画面,眼神骤变。他猛地摇头:“不可能!那批纸全烧了!我亲眼看着烧成灰,一点都没剩!”

“但有一张没烧。”陈小满站在门口,声音不大,“你带走的那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