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他走到观测站台阶下,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一枚生锈的船钉。
他弯腰,在地基边挖了个坑,把钉子埋进去,再覆上土。
“第一条船沉的那年,我发誓再也不信什么新技术。”他抬头看向陈岸,“现在我知道,有些东西比船重要。”
陈岸看着他,没有接话。
他明白周大海的意思。过去这片海靠力气吃饭,谁胆大谁捞得多。如今不同了。数据、预警、生态循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反而让所有人活得更稳当。
他走到主控台前,屏幕跳出一行字:【共生模块待激活,请宿主确认掌印】。
下方有个红色感应区。
只要把手放上去,全球三十个声呐站将联网,太平洋西岸的渔业数据即可共享。此后任何异常洋流、鱼群迁移、污染扩散都能实时掌握。
但这一步无法反悔。
一旦认证,他的生物信息将永久绑定系统。不是登录,也不是遥控,而是真正连在一起,如同呼吸,断不了。
陈小满站在他身旁,没说话,只是轻轻收起了算盘。从前她总噼里啪啦地算钱算账,今天却只专注地看着屏幕读数据:“东海温度正常,南海浮游生物多了百分之十二,吕宋海峡无异常。”
周大海站在门外,鱼叉插在地上,手扶着杆子,望着海面。
陈岸深吸一口气。
他想起前世最后那天晚上,办公室灯还亮着,电脑闪着报表,同事说再熬一会儿就下班。结果他倒下的时候,连手机都没来得及拿出来。
而现在,他站在这里,脚下是土地,眼前是大海,身后有妹妹,有兄弟,还有几十条船上等待信号开捕的渔民。
他把手放在感应区上。
“滴”的一声。
屏幕转为湛蓝。
卫星云图展开,一个个光点在太平洋沿岸亮起。福建、浙江、海南、台湾、菲律宾、越南……所有接入的观测站同时响应,数据如心跳般跳动。一条条蓝色连线织成网络,覆盖整个西海岸。
控制室的打印机自动启动,吐出一张纸:【全球海洋共生网络已建立,首期调度指令将于十分钟内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