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赵四并非空谈。
他挽起袖子,深入两个厂的车间,与老师傅们一起研究现有设备如何通过改进工装夹具、优化切削参数来达到更高的精度要求。
他甚至亲自上手操作一台老旧的铣床,演示如何通过精细调整和多次测量,将一块连接板的平面度加工到接近图纸要求,让围观的老工人们啧啧称奇。
“这位赵专家,手上真有活儿!”车间里开始流传这样的评价。
技术的说服力,加上诚恳的态度和实在的支持措施,逐渐打消了厂家领导和技术骨干们的疑虑。
刘总工和马厂长的态度开始松动,他们召集技术骨干,对照赵四带来的图纸和标准,逐一研究实现的可能性。
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关键的技术协调会上。
当讨论到最棘手的大型钢构架焊接变形控制问题时,赵四提出了一个利用对称焊接顺序和预设反变形量的工艺方案。
这个方案非常新颖,几位老焊工都表示怀疑。
赵四没有争论,直接要过焊枪和防护面具,在车间的废料区,找了两根型钢,当着所有人的面操作起来。
他运焊枪的手法娴熟稳定,焊缝均匀饱满,更关键的是,他严格遵循了自己提出的焊接顺序。
当焊接完成,构件冷却后,用水平尺和拉线一量,变形量果然被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
这一手实实在在的操作,彻底折服了在场所有的人。
刘总工激动地握住赵四的手:“赵专家,心服口服!”
“就冲你这手艺和技术,这活儿,我们二机厂接了!保证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马厂长也慨然表态:“长江厂绝不含糊!就当是为三线建设闯一条新路出来!”
山城协作的大门,终于被赵四用技术和诚意撬开了。
重庆的工厂里,很快响起了为906厂生产标准模块构件的机器轰鸣声。
赵四和王永革留在重庆,穿梭于各个协作厂之间,进行技术交底、质量监控和进度协调,确保第一批“积木”能够顺利生产下线。
看着车间里那些按照统一标准下料、成形、焊接的钢构件,赵四知道,模块化建厂这盘大棋,已经落下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子。
接下来,就是将这批“积木”,安全运抵群山深处的战场。
那将是另一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