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的夜晚被核电站的灯光切割成明暗交错的几何图形。林烨站在观测点的山丘上,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扑面而来。望远镜里,核电站的圆形安全壳在月光下泛着冷白色的光晕。

"辐射值正常。"老赵放下检测仪,"但上周有艘日本科考船在附近海域徘徊。"

林烨翻开父亲1985年的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画着核反应堆示意图,页边批注:"核能如虎,驯之可造福,纵之则遗祸。"他想起今早接到的匿名邮件,附件是张模糊的照片——某个实验室里,穿着防护服的人员正在组装圆柱形装置。

"去省核安全局。"林烨收起望远镜。

核安全局的档案室里,老式吊扇徒劳地搅动着闷热的空气。林烨的手指在微缩胶卷阅读器上滑动,定格在1988年的一份事故报告上:"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期间,三号机组压力容器焊缝存在瑕疵。"

"负责检测的是日本三菱公司的团队。"值班员指着签名栏,"山本一郎是首席顾问。"

深夜的华烨办公室,林烨将压力容器的设计图投影在墙上。老赵用红色激光笔圈出焊缝位置:"这里是应力最集中的区域,如果存在瑕疵..."

"不是如果。"林烨调出匿名邮件里的第二张照片,放大后可见焊缝处的细微裂纹,"他们已经动了手脚。"

危机在周四凌晨爆发。核电站中控室的警报惊醒所有人,三号机组冷却系统压力异常下降。值班工程师紧急启动备用系统时,林烨正在赶往电站的车上。

"不是意外。"他对着手机说,"检查所有日立公司提供的传感器。"

电站会议室里,日方技术代表松本擦着汗:"我们的设备完全符合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