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生物铸穹录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6379 字 21天前

通讯塔的设计,最关键的是“信号覆盖”。蓝顿星球的大气层有一层“电离层屏障”,会干扰常规电磁波,所以通讯塔不能用传统的信号发射方式。都凡想到了金龟大楼的“头部触角”——他决定将通讯塔与金龟大楼融合,在金龟的两根“触角”里安装生物信号发射器,触角高度延伸到大气层外,直接避开电离层屏障。

触角的材料用“轻质星藻合金”,内部中空,装入“生物信号放大因子”,能将信号强度提升10倍,覆盖整个蓝顿星球及周边3光年的区域。为了防止触角被陨石撞击,都凡还在触角表面设计了“自动规避系统”,通过星雷达监测陨石轨迹,提前调整触角角度,或激活表面的生物缓冲层。

当这三项辅筑设施的蓝图初步完成时,窗外的橙红色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都凡看了一眼腕上的星讯仪——距离任务开始已经过去了7天,设计阶段完成了50%,接下来,就是材料准备与设备调试的关键期。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给自己冲了一杯“星藻营养液”,又坐回控制台前——他知道,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才刚刚进入加速阶段。

5. 材备之役:星藻的淬炼

设计蓝图基本敲定后,都凡将工作重心转向材料准备。核心材料“蓝晶星藻合金”,需要两种关键原料:蓝顿星球本土的星藻,以及从奥克斯星域进口的蓝晶微粒。而星藻的提取与加工,是整个材料准备中最耗时的环节——因为要保证星藻蛋白的活性,必须在采集后48小时内完成提炼。

都凡亲自带队前往蓝顿星球的“星藻湖”——这是星球上最大的星藻栖息地,湖水呈淡绿色,水下三米处,密密麻麻的星藻像绿色的绸缎般漂浮着。采集团队穿着“生物防护服”,手持“负压采集器”,小心翼翼地将星藻吸入容器中——星藻的细胞壁很薄,一旦受力过大,就会破裂,导致蛋白流失。

“采集速度不能快,每小时最多采集500公斤。”都凡对采集队长李锐说,“我们需要100吨星藻,按这个速度,至少需要200小时,也就是8天多。”李锐皱了皱眉:“时间太紧了,能不能加派人手?”都凡摇头:“星藻湖的生态很脆弱,一次采集太多会破坏平衡,只能按这个速度来——我们可以分三个区域采集,轮换进行,保证星藻的再生。”

采集到的星藻,第一时间被送往实验室的“蛋白提炼车间”。林溪已经带领团队做好了准备:车间里,十台“离心提炼机”整齐排列,每台机器能将星藻中的蛋白与水分分离。林溪向都凡展示了提炼流程:先将星藻放入提炼机,在37℃的恒温下搅拌30分钟,破坏细胞壁;然后以8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分离出星藻蛋白原液;最后加入0.1%的“活性稳定剂”,防止蛋白失活。

“每100公斤星藻,只能提炼出15公斤蛋白原液。”林溪指着显示屏上的数据,“100吨星藻,最终能得到15吨原液,刚好够打印总部大楼的外壳。”都凡点点头,又问:“蓝晶微粒的到货情况怎么样?”林溪调出物流信息:“从奥克斯星域发来的3吨蓝晶微粒,已经在途中,预计3天后到达。”

就在这时,提炼车间的警报突然响了——一台离心提炼机的转速异常,降到了6000转/分钟。林溪立刻跑过去检查,发现是机器的“生物轴承”磨损了。“生物轴承是特制的,需要用星藻蛋白润滑,现在磨损了,临时找不到替换件。”林溪的语气有些焦急,“这台机器每天能提炼1吨原液,停一天,就少1吨,会影响后续进度。”

都凡蹲在机器旁,看着磨损的轴承,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不是有星藻蛋白原液吗?能不能用原液混合少量钛晶粉末,临时制作一个轴承?”林溪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可以试试!星藻蛋白有粘性,钛晶粉末能增加硬度,混合后用3D打印机快速成型,应该能应急。”

两人立刻行动:林溪调配蛋白与钛晶的比例,都凡操作小型3D打印机。半小时后,一个临时轴承被打印出来,安装到机器上。启动测试——转速逐渐回升到8000转/分钟,运行稳定。“太好了!”林溪松了口气。都凡擦了擦额头的汗:“以后每天都要检查设备,不能再出这种问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8天,采集与提炼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最后一批星藻蛋白原液送入仓库时,蓝晶微粒也刚好到货。都凡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材料,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块——材料准备完成,下一步,就是“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的最终调试,以及核心枢纽的正式打印。

6. 机调试锋:创生的校准

材料准备就绪后,都凡带领团队来到蓝顿星球的“生物打印基地”。基地中央,三台“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并排矗立,机身高度50米,顶端的“复合喷头”能同时喷出三种材料:生物活性材料、金属合金、自我修复因子。这三台打印机,将分别负责总部大楼、能源站、军营的打印,通讯塔则由总部大楼的打印机顺带完成——因为通讯塔的触角要与金龟大楼连接,一体化打印能减少衔接误差。

打印机调试的第一个重点,是“喷头精度”。总部大楼的信息中心需要0.01毫米的精度,而“创生-III型”的常规精度是0.1毫米,工程师赵磊带领团队拆解喷头,更换了“纳米级喷嘴”,并调整了材料的流速——将星藻蛋白合金的流速从每秒10毫升降到每秒3毫升,确保材料能精准堆积。

“现在测试喷头的定位精度。”赵磊启动调试程序,喷头开始在虚拟坐标系中移动,在一块金属板上打印出一个直径1毫米的圆点。都凡用“纳米测量仪”检测圆点的直径——0.998毫米,误差仅0.002毫米,符合要求。“很好。”都凡点头,“再测试分层打印的层厚精度,总部大楼的外壳需要每层0.5米,层与层之间的衔接误差不能超过0.05米。”

赵磊调整程序,喷头开始分层打印一块1米高的样品。打印完成后,都凡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每层的厚度——第一层0.502米,第二层0.498米,第三层0.501米,误差都在0.005米以内,远低于安全阈值。“精度没问题了。”赵磊松了口气,“接下来测试材料的融合效果,看看蓝晶星藻合金的性能是否达标。”

团队取来少量星藻蛋白原液、蓝晶微粒和钛晶粉末,送入打印机的“生物熔炼舱”。熔炼舱内的温度升至500℃,三种材料在高频震荡下融合,形成淡蓝色的合金液体,再由喷头打印成一块10厘米见方的样品。林溪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抗辐射、抗低温、自我修复测试。

第二天,测试结果出来了:抗辐射测试中,β射线的穿透率仅为0.3%,远低于传统金属的5%;抗低温测试中,样品在-100℃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原有的韧性,没有出现开裂;自我修复测试中,用刀片在样品表面划出1厘米的划痕,24小时后,划痕愈合了80%,48小时后完全愈合。“性能比预期的还好!”林溪拿着报告,兴奋地对都凡说。

调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打印机的同步性”。总部大楼的打印需要三台打印机中的一号机单独完成,而能源站和军营的二号机、三号机需要同步打印,避免出现位置偏差——比如能源站的输电线要与总部大楼的接口精准对接,军营的通道要与总部大楼的后勤区连通。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同步坐标系’,让二号机和三号机的定位系统与一号机联动。”赵磊提出方案,“用卫星定位+地面激光校准,每10分钟同步一次数据,确保三者的位置误差不超过1米。”都凡同意这个方案,安排团队搭建同步系统。

经过三天的调试,同步系统终于建成。测试时,一号机打印总部大楼的底部基础,二号机打印能源站的光伏阵列,三号机打印军营的第一个模块。三个小时后,检查三者的位置——一号机的基础与二号机的光伏阵列接口偏差0.5米,与三号机的模块通道偏差0.3米,完全符合要求。

当所有调试工作完成时,距离任务截止日期还有18天。都凡站在打印基地的观测台上,看着三台整装待发的“创生-III型”打印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从明天开始,蓝顿星球的地表上,将崛起一座属于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穹之城”,而这场用生物科技铸就的奇迹,才刚刚拉开序幕。

7. 初铸星穹:金龟起基

打印启动的那天,蓝顿星球的天气格外好——橙红色的天空没有云层,蓝炬星的光芒柔和地洒在地表上。米凡亲自来到打印基地,与都凡一起按下了“启动按钮”。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三台“创生-III型”打印机的喷头缓缓升起,对准各自的打印区域,淡蓝色的蓝晶星藻合金液体从喷头中流出,像一条灵动的蓝色溪流,在地面上勾勒出建筑的轮廓。

一号机负责的总部大楼,首先开始打印“金龟的腹部基础”。基础部分需要3层生物合金骨架,每层厚度5米,总面积平方米。喷头按照预先设定的路径,先打印出第一层骨架的轮廓,再填充合金材料,每打印完1米,就注入一次自我修复因子。都凡坐在观测台的控制台前,实时监控着打印数据:材料流速、温度、层厚,每一个参数都显示在屏幕上,绿色的指示灯表示一切正常。

小主,

“基础的承重能力很关键,必须确保每一处都没有气泡。”都凡对身旁的陈默说。陈默是结构工程师,负责监控建筑的受力情况。他调出基础的三维受力模型,回答:“目前的打印密度是2.8克/立方厘米,符合设计要求,没有发现气泡——我已经设置了自动检测程序,一旦密度异常,会立刻报警。”

第一天的打印很顺利,一号机完成了总部大楼基础的第一层,二号机完成了能源站10个光伏“花瓣”中的2个,三号机完成了军营的2个营区模块。当天晚上,都凡安排了三班倒的轮班制度:技术团队分为三组,每组8小时,24小时监控打印机的运行,确保不会出现意外。

第二天凌晨,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号机的“材料供给管”出现了堵塞,导致喷头的材料流速从每秒3毫升降到了1毫升。值班的技术员发现后,立刻上报给都凡。都凡赶到现场时,喷头已经停止了打印,基础的第二层只打印了一半。“怎么回事?”都凡问负责材料供给的王涛。

王涛脸色有些发白:“供给管里的蓝晶星藻合金在低温下凝固了,堵住了管道。我们之前没想到夜晚温度会这么低,没有给供给管加保温层。”都凡没有责怪他,而是立刻思考解决方案:“马上用‘星藻加热带’包裹供给管,加热到50℃,让合金融化;同时,在供给管的入口处安装‘恒温控制器’,确保材料温度保持在40℃,不会再凝固。”

团队立刻行动,半小时后,供给管疏通,喷头恢复了正常流速。都凡看着重新启动的打印机,对王涛说:“蓝顿星球的昼夜温差太大,以后每天晚上都要检查保温设备,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王涛点点头,羞愧地说:“我记住了,以后会更仔细。”

接下来的五天,打印工作稳步推进。总部大楼的基础三层全部完成,金龟的腹部轮廓已经清晰可见,开始向上打印第一层楼层;能源站的10个光伏“花瓣”完成了8个,中心的生物储能电池也开始打印;军营的20个营区模块完成了15个,模块之间的生物通道开始连接。

第六天,米凡再次来到打印基地,看到初具规模的核心枢纽,忍不住赞叹:“都凡,你做得很好!照这个速度,一个月内完成任务没问题。”都凡指着总部大楼的顶部:“接下来要打印金龟的外壳和触角,那部分的弧度更复杂,精度要求更高,还需要更小心。”米凡拍拍他的肩膀:“我相信你,有任何需要,随时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