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蓝顿星穹下的共同体序章

密统帝国 陛尊居士 3572 字 22天前

都督是信息安全专家,曾破解过“星际黑客组织‘暗星’”对地球同步卫星系统的攻击——当时黑客试图篡改全球气象卫星数据,制造虚假的台风警报,都督通过追踪黑客在“量子网络”中的光子轨迹,锁定了位于“冥王星边缘”的黑客基地,最终协助星际刑警捣毁了这个组织,这次他会全程监测“地鹰”的通讯频道,用“量子加密算法”确保所有数据不被蓝顿星球的监测设备截获。

苗苗是生物学家,主攻外星微生物研究,毕业于“剑桥星际生命科学院”,她携带的便携式生物探测仪采用“基因测序+光谱分析”双模式,能在30秒内分析出未知环境中是否存在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甚至能识别出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在一次“金星大气层探测”任务中,她提前发现了一种能分解防护服材料的细菌,避免了团队成员的暴露风险,这是保障团队成员健康的关键。

戈特兰德是外星语言学家,精通17种已发现的外星语言语法结构,他曾在“泽塔文明语言研究所”工作五年,编撰了《星际语言语法对比手册》,其中对“泽塔语的时态变化”与“安塔星语的声调逻辑”的研究,为跨文明沟通奠定了基础,这次他将辅助约瑟夫调试语言转换器,确保翻译不仅精准,更能贴合蓝顿星球的语言习惯。

7. 外籍骨干:国际协作的缩影

英国籍的爱丽丝是量子通讯专家,毕业于牛津大学量子物理实验室,她研发的“量子加密通讯模块”采用“纠缠光子对”作为信息载体,即使在“星尘走廊”的强辐射干扰区域,也能保持通讯延迟不超过0.01秒,且无法被任何现有技术破解——去年她曾用这个模块实现了地球与火星殖民地之间的“实时全息通讯”,这次“地鹰”与地球总部的每一次数据传输,都由她亲自监控。

吉尔吉斯斯坦籍的阿黛尔度是行星气候分析师,她曾在“南极气候观测站”工作五年,那里的“极地大气监测网”让她积累了应对极端气候的丰富经验——蓝顿星球的中太洋区域偶尔会出现“能量风暴”,这种由星球磁场异常引发的气候现象,会导致局部空间能量密度骤增,她通过分析探测器传回的12个月气候数据,已经绘制出风暴的移动轨迹与强度变化曲线,她的分析能帮助团队避开危险。

加拿大籍的约瑟夫是语言转换技术的核心研发者,他设计的“跨星球语言转换器”采用“声纹识别+语义联想”技术,能通过捕捉外星文明的语言频率,实时生成对应的人类语言,甚至能还原语气与情感——在一次与“安塔星文明”的初次接触中,这个转换器成功识别出对方语言中“急促声调代表警惕”的规律,避免了沟通误解,这对初次会面至关重要。

8. 团队规模:727人的精密配置

丹麦籍的安达额是星际法律专家,就职于“国际星际法研究院”,他参与了《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章程》的起草,尤其擅长“文明合作协议中的资源分配条款”——他曾为地球与月球殖民地之间的“氦-3开采权协议”提供法律支持,这次携带的合作协议初稿,既保障人类的核心利益,又充分尊重蓝顿星球的主权,准备在会面后与蓝顿星球的法务部门对接。

除了这11位核心成员,团队中还有723名特研科员,他们来自地球各大洲的科研机构与星际基地,涵盖了材料学、工程学、社会学、历史学等28个专业领域——其中材料学专家携带了“自适应纳米材料样本”,能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硬度;社会学专家则准备了《地球文明多样性报告》,用于展示人类文明的包容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727人的总规模,是米凡经过精确计算的——既能覆盖与蓝顿星球合作所需的所有专业,又不会因人数过多让对方产生警惕,每一位成员的身份、专业都经过了三层审核:先是所属机构推荐,再由星际安全局背景调查,最后通过模拟场景测试,确保没有任何安全隐患,用米凡的话说“每一个人都是人类文明的移动名片”。

9. 出发地点:月球背面的星际港

所有成员最终在地球“月球背面的广寒星际港”集结,这里是人类目前最先进的星际出发基地,建在月球“风暴洋”西北部的环形山内,能完全避开地球的无线电干扰,环形山顶部的“能量护盾”还能抵御陨石撞击与宇宙辐射,基地内部的“重力调节系统”能模拟地球重力,让成员在出发前保持最佳状态。

出发前两小时,米凡在星际港的指挥大厅召开了最后一次动员大会,大厅的全息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蓝顿星球的探测资料——绿色的大陆上分布着呈“放射状”的河流,淡紫色的海洋中漂浮着巨大的“水晶珊瑚礁”,白色的皇宫周围环绕着“能量脉络”形成的淡蓝色光晕,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皇宫广场上“荧光花”的绽放过程。

“我们不是侵略者,不是施舍者,我们是合作者。”米凡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到每一位成员的耳中,他的全息影像悬浮在大厅中央,眼神坚定而温和,“蓝顿星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潜在伙伴,这次会面,将决定人类文明未来千年的走向,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尊重,是我们唯一的通行证,比任何先进科技都重要。”

10. 飞行器:“地鹰”的隐形科技

众人登上的“地鹰”隐形飞行器,是地球人类近五年最顶尖的科技结晶,全长300米,宽80米,高50米,外形呈“流线型三角体”,分为驾驶舱、指挥舱、科研舱、成员休息舱、能源舱五个区域,每个区域之间由“真空隔离门”隔开,能在紧急情况下独立密封,最多能同时容纳1000人进行为期90天的星际穿梭。

飞行器的外壳覆盖着“碳基-硅基复合纳米材料”,这种材料由百万根直径仅1纳米的“碳纳米管”与“硅氧烷”交织而成,表面布满“微型吸波孔”,能吸收99.9%的宇宙辐射与探测波——即使蓝顿星球使用最先进的“量子雷达”,也只能将“地鹰”识别为一片直径不超过10米的普通宇宙尘埃,这也是米凡敢于不带护航舰队的底气,外壳下方还隐藏着“离子推进器”,能在大气层内实现静音悬停。

能源系统采用“反物质湮灭引擎”,引擎核心储存着10毫克反物质,这些反物质通过“磁约束装置”悬浮在真空容器中,与正物质的湮灭反应能产生相当于200吨TNT的能量,运行时不会产生任何可见光与热辐射,全程保持静音状态,从外部看,就像一道融入黑暗的影子,悄无声息地划破宇宙空间,最高航速能达到“0.1倍光速”。

11. 内部构造:功能分区的精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