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摇头:“可我们还是只有四个人。再怎么准备,碰上更大的风,照样扛不住。”
“没人说要一个人扛。”陈浩看着他,“但我们四个加起来,就有办法。”
“什么办法?”
“总结经验。”陈浩站起来,走到监控台前,“比如这次,我们知道台风前六十小时必须完成加固;发电机房要优先防水;排水系统得提前清一遍;屋顶结构热胀冷缩会影响安装精度——这些都不是猜的,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娜娜调出一张图表:“对比三次灾害应对情况。第一次地震,人员受伤风险为百分之八十三;第二次滑坡,降至百分之五十六;本次台风,关键区域生存概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八。”
“也就是说,”苏珊说,“我们在变强。”
“不是变强。”陈浩纠正,“是变聪明了。以前是被打懵了才反应,现在是还没打就想着怎么躲。”
“那以后呢?”卡尔问,“我们就一直等着下一个灾难?”
“不。”陈浩说,“我们要让基地变得更难被打垮。”
“具体点。”
“物资多存一点,路线多备一条,房子多加一层防。”陈浩拍了下桌子,“以后所有事,先问一句:这事能不能提高我们的生存冗余度?能,就干;不能,往后排。”
“‘生存冗余度’?”苏珊念了一遍,“你还真学会用词了。”
“娜娜教的。”陈浩耸肩,“她说我不学新词,知识库白搭。”
娜娜:“确实如此。”
卡尔沉默了一会儿:“所以你是想,把每一次挨揍的经验,都变成下一次防揍的招数?”
“差不多。”陈浩点头,“我们不可能预知所有事,但我们可以记住做过的事。”
“我建议建立灾害响应档案库。”娜娜说,“将每次应对过程按时间线归档,标注决策节点、资源消耗与结果反馈。未来可作为参考模板自动调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听起来像写作业。”卡尔皱眉。
“就是写作业。”陈浩笑,“而且老师还是个不留情面的机器人。”
“我会定期检查完成情况。”娜娜平静地说。
苏珊合上本子,轻轻放在桌上:“如果真能这样,也许我们不用每次都拼到最后一刻。”
“那就从现在开始。”陈浩抓起笔,在墙上贴的一张纸上写下几个字:**台风应对总结**。
下面列了几条:
1. 提前六十小时进入防御状态
2. 发电机房优先防水,沙袋+导流渠组合有效
3. 屋顶加固需考虑金属热胀冷缩,预留调节空间
4. 排水系统必须无人机巡检,人工易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