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研究中的意外收获

“那就让它继续待着?”陈浩撇嘴,“看着它天天给草打针?”

“我们可以模拟。”娜娜突然说,“根据分泌液成分逆向推导,制作人工溶液,涂抹在其他植株上,观察是否出现相同反应。”

“你记得住那玩意儿啥成分?”陈浩惊讶。

“暂时不能确定完整分子式。”娜娜承认,“但质谱初筛能捕捉主要元素比例。结合数据库中的类似化合物路径,可以生成近似配方。”

“那你快算啊!”陈浩催促。

娜娜接入主系统,启动生态行为分析模块。屏幕上跳出一串参数:氮含量偏高,碳链长度集中在C6-C8区间,含有微量硫元素。

“初步匹配为含氮杂环类有机物。”她念道,“常见于昆虫腺体分泌物,功能多与信息传递或代谢调节有关。”

“翻译一下。”陈浩举手。

“它留下的东西,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理状态。”娜娜说,“比如触发防御机制,或者促进某种化学物质合成。”

“等等。”陈浩猛地站起来,“那天我手破了,摸了叶子,血止得特别快。是不是因为这虫子已经把草‘加工’过了?”

没人说话。

几秒钟后,卡尔低声说:“有可能。”

“所以不是草厉害。”陈浩越想越激动,“是虫子提前往里加了料?”

“需要验证。”苏珊冷静地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之前测到的类黄酮X7,可能根本不是植物自发产生的。”

娜娜立即调出原始数据对比图。正常夜芒草汁液中X7浓度为0.003毫克/克,而那片发红叶子的采样结果显示,同一成分浓度高出四倍。

“差异显着。”她说,“且该区域同时检测到微量未知酶活性,与昆虫分泌物中的催化特征吻合。”

“那就是了!”陈浩一拍桌子,“这虫子才是真正的药剂师!草只是个快递员!”

“比喻不当。”娜娜说,“但逻辑成立。”

苏珊拿起记录板,快速写下一行标题:《夜芒草-微型节肢生物互作假说》。

“下一步。”她说,“我们要确认这种关系是偶然还是普遍现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找更多带红边的叶子。”卡尔说,“看是不是都有虫。”

“还得试试人工干预。”陈浩插嘴,“要是我们在没虫的草上涂点模拟液,能不能让它自己变红,还能多产X7?”

“方案可行。”娜娜点头,“但难点在于获取足够纯净的分泌物样本。”

“不能直接刮一点?”陈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