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锁定。”娜娜调出信号流图,“新控制模块采样周期为200毫秒,传感器反馈延迟至230毫秒,导致功率调节滞后。”
“翻译成人话就是——脑子比手慢。”
“可以这么理解。”
“那咋办?等它自己追上去?等完黄花菜都凉了。”
“有两种方案:一是优化控制算法,缩短反馈周期;二是提升传热效率,改用高导热介质填充加热腔夹层。”
陈浩咬着能量棒包装纸想了想:“你改程序,我换材料。”
两人分头行动。娜娜在终端快速编写补偿算法,加入动态预测模块;陈浩则翻出之前找到的陶瓷导热粉,拆开加热腔侧盖,一点点灌进夹层缝隙。
“这玩意儿细得跟面粉似的。”他一边填一边嘀咕,“回头打扫卫生,怕是要吸出一肺泡灰。”
“清洁计划可延后至生产周期结束后执行。”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他拍掉手上的粉末,重新密封外壳,“老王八,再来一次。”
第二次启动后,温度曲线迅速贴合标准模型,误差控制在0.5%以内。整批合金梁在精确控温下完成热处理,冷却后由娜娜进行强度检测。
“屈服强度提升37.4%,晶格结构均匀,无内部裂纹或应力集中点。”她读出结果,“完全满足纺车长期负载需求。”
陈浩拿起一段处理后的金属梁,掂了掂,又敲了敲,声音清脆得像在打快板。“以前这玩意儿弯一下就得报废,现在估计能拿来当撬棍使。”
“不建议用于非设计用途。”
“我偏要用它撬开下一顿加餐。”他把材料搬进待加工区,顺手打开车床电源,“既然铁够硬了,那就开工。”
第一件要做的,是纺车的核心承重轴。图纸早就在娜娜系统里备好,长度八十厘米,直径五厘米,两端带螺纹接口,中间有精密凹槽用于固定轴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浩装夹毛坯料,设定进给速度,按下启动。刀具接触金属的瞬间,机床猛地一抖,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嗯?”他皱眉,立刻暂停。
取下刀头一看,刃口已经崩了两个小缺口。
“这啥情况?新刀片也不顶用?”
娜娜扫描刀具磨损面:“材料硬度超出预期,普通硬质合金刀片无法有效切削,建议更换金刚石涂层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