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试验陶罐制作难题

“这……怎么一圈圈的?”

罐身上布满细密环形裂纹,像树年轮,又像干涸的河床,不深,但密密麻麻爬满了中下部。

“温差疲劳纹。”娜娜用探针轻触,“外壁冷却快,内层仍在收缩,形成剪切应力。说明材料抗变形能力不足,即便调整工艺也无法根除缺陷。”

“也就是说,再怎么折腾,只要还是这土,就迟早裂?”

“结论成立。”

陈浩一屁股坐在小马扎上,仰头盯着屋顶铁皮,长长叹了口气:“我以为捏个罐子顶多费点劲,没想到连土都要挑三拣四。古人没这么多仪器,咋活下来的?”

“早期陶器多为露天堆烧,失败率极高。考古记录显示,同一遗址出土完整器不足两成。”

“难怪那时候人不爱存东西,估计刚存完就碎了,干脆吃多少弄多少。”

他站起身,走到角落的废料桶前,把T-02扔了进去。咔嚓一声,罐子应声裂成几瓣。

“再来一次。”他说,“换个添加剂。”

这一回,他翻出上次烧坏的陶片,用锤子砸成粉末,混进泥里当晶核;第三次尝试,则加了半勺稻壳灰,说是模仿古法“夹炭陶”。

T-03出炉时,表面光滑了不少,敲起来声音清脆,陈浩差点以为这次成了。

结果第三天早上,他发现罐口边缘崩掉了一小块,裂缝从内部延伸出来,像是被什么东西从里面撑开。

“它……自己裂的?”他瞪眼。

“干燥后期微裂未察觉,环境湿度波动诱发断裂。”娜娜检查断口,“材料耐火度不够,烧结程度不足,无法形成稳定硅酸盐网络。”

她调出对比图:三条曲线并列,分别代表三次试验的收缩率、孔隙率和抗压强度。全在警戒线边缘徘徊,没有一项达标。

“总结:现有泥土不适合独立制陶。若坚持使用,需人工合成改良黏土,但所需提纯设备与高温熔炼炉当前无法搭建。”

陈浩看着那张图,沉默了几秒,忽然笑了:“所以咱俩忙活三天,就为了证明一块泥不行?”

“准确说,是排除了本地表层土作为主料的可能性。”

“你还真能说得这么平静。”他抓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大叉,把“东坡采土”划掉,“行吧,既然家里没米,那就只能出门找了。”

“你提议扩大勘探范围?”

“不然呢?总不能指望这块地突然进化出优质瓷土吧?”他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东坡不行,咱去西山脚,那边靠岩层,说不定有风化沉积的黏土带。还有北谷溪边,常年流水冲刷,泥质应该更细。”

小主,

娜娜调出地形图投影在墙上:“农场西侧为玄武岩残丘,风化层较薄;北谷属冲积扇末端,沉积物以粉砂为主,黏土含量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