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枪的火光还在闪,陈浩的手没停。他把刚拆下来的第三块稳压器塞进电路板缺口,螺丝拧到一半就卡住了,指节发红,胶布缠得像粽子。
“再紧一下。”娜娜站在旁边,声音平得像读说明书,“但建议你换只手操作,右手掌心温度已达48度,接近二度烫伤阈值。”
“没事,我皮厚。”他咬着牙把螺丝旋到底,松开扳手时指尖蹭到了发热的金属外壳,嘶了一声,“反正我也不是靠手感吃饭的科学家。”
娜娜没接话,只是把机械臂往回收了半寸,避开飞溅的一粒焊渣。
实验室里堆满了改装过的零件。电解槽被重新架高,冷却管绕成螺旋状盘在反应舱外,中间那片陨铁薄片已经固定到位,表面刻了几道细痕,是昨晚用砂轮一点点磨出来的导流槽。空气里飘着烧塑料和金属氧化的味道,混在一起像是谁把厨房电器扔进了火炉。
陈浩抹了把脸,油污在额头上划出一道灰线。“现在的问题不是做不出来,是做完放不了两小时就抱团退休。”他指着试管架上几支暗灰色沉淀物,“这玩意儿比上班族还讲究,干完活必须立刻下班。”
“纳米粒子团聚属正常物理现象。”娜娜调出全息图,“布朗运动导致碰撞频率升高,无外界约束条件下,平均半衰期为三小时四十七分钟。”
“所以咱们得给它们立规矩?”他盯着那圈微弱蓝光下的溶液,“不让它们乱跑?”
“理论上可行。若能构建势垒环境,限制自由移动空间,可延缓团聚速度。”
“势垒……听着像小区围墙。”他歪头想了想,“咱没真空腔也没低温罩,咋搞?”
“标准量子限域合成需-196℃与10??帕真空度。”她顿了顿,“当前冷冻仓仅达-80℃,且系统密闭性不足。”
“那就别按标准来。”他一屁股坐上工作台,脚踩着旧电箱边缘晃荡,“咱又不是考科研编制,非得走流程?”
他忽然抬头:“你还记得刚才通电时,那片陨铁自己震了一下?”
“电流激发晶格共振,频率为12.3kHz,持续0.4秒。”
“它一震,溶液里的银离子就跟着抖。”他咧嘴,“说明材料能传信号——那咱能不能让它当墙?”
“你是说,利用晶体振动形成动态势阱?”
“对!”他拍腿,“它自己会动,还不用电费。咱在外围加点震荡场,把它变成个‘笼子’,让粒子在里面乖乖排队沉积。”
娜娜沉默两秒,光学镜头轻微偏转,像是在内部快速演算。“若配合周期性脉冲电场,确实可能模拟量子点约束效应。但需要精确控制振动频率与电场相位差。”
“那你算你的,我搭我的。”他翻身下地,从一堆废料里扒拉出几片压电陶瓷,“声波驱虫剩下的边角料,还能发电呢。”
十分钟之后,四片陶瓷片被粘在反应舱外壁,连上线后接到一个改装过的信号发生器上。陈浩扭动旋钮,舱体发出低频嗡鸣,表面水珠跟着跳动。
“频率调到8.7GHz试试。”他说。
“那是微波段。”娜娜提醒,“现有设备无法稳定输出。”
“那就分步来。”他拆开信号源外壳,甩出两根裸线,“先用中频推上去,再靠谐振抬升。”
他一边接线一边嘟囔:“咱这不叫做实验,叫拼命运气。”
第一次启动,系统撑了不到五分钟。示波器曲线猛地蹿高,冷却管接口处冒出白汽,反应舱外壁烫得没法碰。
“散热跟不上。”他关掉电源,掀开隔热棉检查,“水冷循环太慢,空气对流又被电磁场干扰。”
“建议降低脉冲强度。”娜娜说。
“降了就没效果。”他摇头,“要么炸,要么废,中间没路可走。”
他蹲在地上,盯着那一圈发黑的焊点看了半天,忽然站起来走到角落,拖出一台废弃的小型水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