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做个收割机。”卡尔脱口而出,“像老地球那种,一边走一边割,还能脱粒。”
陈浩看了他一眼:“能源够吗?维修零件有库存吗?万一卡壳,你能现场造个轴承出来?”
卡尔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不是不想做大机器。”陈浩放缓语气,“是我们撑不起那种消耗。得换个思路——不做全能选手,做专精工具。”
苏珊点头:“我们需要的是能快速收割、减少损耗的装置,不一定非得全自动。”
娜娜此时接入资料库,调出本地作物数据:茎秆平均抗拉强度为三点八兆帕,穗部密度每平方米两千三百株,倒伏角度普遍小于四十五度。
她又调取现有动力模块输出参数,对比后给出建议:“基于当前资源与人力规模,推荐开发半自动牵引式收割平台。由‘铁脊’或人力牵引,完成切割与集束作业,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
“听起来靠谱。”卡尔坐直了些,“比让人弯腰割快多了。”
“关键是适配地形。”苏珊补充,“刚才那些倒伏的,得考虑贴地切割能力,不然够不着。”
娜娜继续推演:“可调节割台高度,配备柔性导流槽,防止堵塞。切割频率控制在每分钟一百二十次以内,避免能耗过高。”
陈浩听着,慢慢点头:“行,方向定了。不做复杂大家伙,就做一个能跟着‘铁脊’跑、专门对付成熟作物的帮手。”
“名字呢?”卡尔问。
“还没影的事,起什么名。”陈浩摆手,“先画图。”
---
投影仪启动,虚拟界面浮现在空中。
娜娜开始建模。底盘轮廓最先成型,低重心设计,两侧预留牵引接口。接着是前端的割台结构,可上下调节,配合不同作物高度。
“这里加一组滚轴。”苏珊指着模型中部,“把割下来的秸秆往中间聚,方便后面捆扎。”
“导流槽内壁涂防粘层。”卡尔提议,“上次处理泥地知道,湿秆子特别容易糊住。”
娜娜逐一记录,并在三维图中标注待验证节点:切割频率与含水率匹配关系、传动比优化区间、材料疲劳临界值。
第一版草图生成时,墙上的钟显示凌晨一点十七分。
“暂时只能做到这一步。”娜娜说,“详细模拟需要算力支持,目前系统负载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