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忽然开口:“当前通信系统已实现双通道冗余,设备健康度实时监控。人员生理指标接入预警模型。信息链路稳定性比初期提升八倍。”
“意思是?”卡尔问。
“意味着,”陈浩接道,“咱们不会再因为听不见话而抱头蹲地了。”
会议继续。
娜娜将六大类成果逐一展开。装备方面,新型潜水服已迭代到第三代,氧气瓶续航延长百分之四十;推进器最高速度突破每秒四米,适应多种洋流环境。
资源部分,他们采集的深海蔬菜实现了基地日常补给三分之一自给;净化微生物成功处理废水系统两次污染事故。
生态上,识别新物种四十七种,其中三种具备群体协作行为,一种疑似具有初级光信号交流能力——正是上一轮遭遇的蓝光生物群落。
科技跃迁中最重要的是涂层技术逆向解析,以及古代机关动力源的部分解码。虽然还没搞懂原理,但至少知道怎么安全接触。
农场建设则完全从零开始。海底种植区温度、盐度、光照全部人工调控,目前稳定产出两种可食用藻类和一种蛋白虫。
最后是危机应对。暗流脱险、设备故障自救、心理恐慌控制……每一次都留下了操作日志。
“把这些都整理成标准流程。”陈浩说,“以后新人来了,不用再拿命试错。”
苏珊提出疑问:“可每个人反应不一样。有人冷静,有人慌。流程怎么统一?”
娜娜调出数据分析结果:“在所有成功案例中,唯一共同点不是性格,也不是经验,而是信息传递未中断。只要通讯畅通,即使决策错误,也能快速纠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核心不是人多聪明,而是能不能及时知道错了。”陈浩总结。
卡尔伸个懒腰:“那以后谁敢关通讯,我就踹他一脚。”
气氛松了下来。
陈浩看向娜娜:“既然咱们能总结过去,能不能预判将来?”
娜娜点头,调出新界面。
屏幕上出现一个动态模型框架。
输入端列着四项:环境参数(水压、温度、电磁)、生物活动频率、设备运行状态、人员生理指标。
运算核写着“历史事件概率推演”。
输出端则是风险等级提示与建议应对策略。
“这就是预测方法?”陈浩问。
“雏形。”娜娜说,“需要更多数据训练模型。目前样本量不足,尤其极端情况下的连锁反应缺乏记录。”
“但方向是对的。”苏珊看着模拟曲线,“比如下次遇到类似蓝光生物,系统可以提前提醒我们别开强光。”
“或者告诉我什么时候该闭嘴。”卡尔插嘴,“上次我说‘这玩意儿长得真恶心’,说完那群鱼立马朝我游过来。”
陈浩笑了:“说不定它们听懂了。”
“也可能是震动频率刚好匹配攻击信号。”娜娜补充,“语音频段与某些生物感知区间重叠,存在误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