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测试,他们用了三倍厚度的屏蔽片。结果语音是稳了,可耳机里多了个低频嗡鸣,持续不断,听得人太阳穴发胀。
苏珊最先发现问题:“这不是外部噪音。是金属本身在震。”
“次声共振。”娜娜确认,“材料在特定压力下会产生微幅自激振动,正好落在人类听觉边缘。”
“听着像冰箱半夜自己响。”卡尔揉了揉耳朵,“再听两小时,我能疯。”
没人笑。
他们知道,在深海里,任何持续异常都可能影响判断。更别说将来还要靠这套系统和那些蓝光生物交流——要是连对方发来的信号都被扭曲了,谁知道会不会把“问候”听成“攻击”。
娜娜启动自适应滤波算法。这是她从资料库里翻出来的老技术,原本用于早期太空通讯,原理是实时捕捉噪音特征,然后生成反向波形抵消。
第一轮迭代后,嗡鸣减弱了百分之四十。
第二轮,七十一。
第三次,系统成功识别出共振模式,并在0.3秒内完成动态补偿。回放录音清晰得像是面对面说话。
“行了。”卡尔听完测试片段,“这回真像人声了。”
最后一步是实地短距验证。
他们带着新设备出了基地,在五百米外的浅海区布设节点。洋流比预想中乱,探照灯扫过去,能看到水体明显扭曲。
“开始吧。”陈浩按下通话键。
一切正常。语音清晰,延迟几乎感觉不到。四人轮流发言,检查同步状态。
就在准备回收设备时,一股暗流突然撞了过来。
监控画面一闪,三个节点瞬间脱网。
频道陷入死寂。
陈浩抬头看向娜娜。她已经动手了。
手指在终端上划过,备用链路自动激活。三秒后,所有信号恢复同步。
“重连成功。”她说,“固件已推送更新,强化了网络自愈机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