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凑近晶片。“需要特定频率的光源激发。”她说,“普通灯光不行。”
头顶的灯带忽明忽暗,节奏不稳定。
“刚才开门的时候,灯光也是这个频率。”陈浩抬头,“一闪一停,三点七秒一次。”
“可能是遗迹本身的供电周期。”娜娜说,“如果匹配原始照明协议,或许能启动投影。”
“那你记得那种协议?”
“数据库中有记录。”她说,“前地质纪晚期,深海设施常用脉冲式供能系统,基础周期为3.7秒。”
“那就照着来。”
娜娜连接潜水器灯光系统,设定输出模式。灯光开始闪烁,严格按照3.7秒间隔发出短促光束。
晶片受到刺激,表面纹路逐渐亮起,一道影像投射出来。
画面是一片海岸线,岩石浸泡在海水里,潮水来回冲刷。某些区域的石面慢慢覆盖上一层银色薄膜,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这是什么?”苏珊低声问。
“矿化过程。”娜娜分析,“微生物与矿物质结合,在岩石表面形成稳定保护层。”
影像切换。一群人出现在岸边,穿着简陋防护服,手里拿着容器,从浅滩采集泥状物。他们把泥涂在工具和建筑外壁,晾干后变成坚硬外壳。
“他们在复制这个现象。”娜娜说,“人工制造防护涂层。”
画面继续推进。一支小队带着涂好浆料的装备潜入深海,放置在高压区。几天后返回查看,材料完好无损,甚至比原始岩石更耐腐蚀。
“所以这技术不是发明的。”陈浩说,“是抄大自然的作业?”
“准确说,是观察并提炼。”娜娜纠正,“古人发现自然矿化现象,通过混合特定矿物与有机液体,实现了可控生产。”
“那我们现在用的涂层……”
“成分高度相似。”她说,“核心是硅基聚合物加金属微粒,比例完全吻合。”
苏珊翻出之前的检测报告对比。“我们提取的是S-749体表黏液。”她说,“可这里面用的根本不是生物分泌物。”
“但结果一样。”娜娜说,“说明这种生物也是通过吸收环境中的矿物质,形成了类似结构。它不是源头,而是中间产物。”
“也就是说。”陈浩总结,“我们辛辛苦苦研究半天,其实人家一万年前就玩明白了?”
“技术断代了。”娜娜说,“后来文明崩溃,知识遗失。我们只是重新找到了它。”
舱内没人说话。
过了会儿,陈浩笑了声:“难怪这门认得涂层。它等的不是钥匙,是懂行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话音刚落,墙体震动。
四周符号重新排列,组成一行清晰的文字,悬浮在空中:**“传承者,留下印记。”**
“它叫咱们签名?”陈浩看向娜娜,“拿笔写个名字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