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像是生态调节者。”娜娜继续说,“根据现有数据推测,该生物以星尘矿释放的微电流为能量源,同时其体表菌群可分解重金属离子。它们聚集在洞口,可能是在维持区域水质平衡。”
陈浩吹了声口哨:“合着我们闯进了一个天然污水处理厂?”
“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深海共生系统。”娜娜调出新的模拟图,“矿石提供能源,生物净化环境,形成闭环生态链。若矿石被大量开采,可能导致该物种迁徙或灭绝,进而引发局部污染积累。”
苏珊眼睛亮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研究它的净化机制,用来处理基地废水。”
“还能仿生做传感器。”陈浩接话,“想想看,这种电感应能力多适合探矿?不用声呐,直接靠生物信号匹配就行。”
卡尔抱着手臂靠在墙边,语气还是半信半疑:“可它长得像条会咬人的铁皮泥鳅,你说它是环保卫士?”
“外表不代表功能。”娜娜平静地说,“地球历史上也有类似案例。比如远古时期的叠层石微生物,外形简单,却改变了整个大气成分。”
“所以你要给它起个名字?”陈浩问。
“暂定‘电纹水母虫’。”娜娜说,“学名Electroloophora caverna,意为‘洞穴电环生物’。”
“中文名能不能接地气点?”卡尔抱怨,“听着像感冒药。”
“叫电鳗虫?”苏珊提议。
“太普通。”陈浩摇头,“不如叫‘闪皮工’,一听就知道是干活的。”
“命名优先级不高。”娜娜打断,“当前重点是建立基因数据库。虽然样本组织残缺,但我已提取到部分DNA片段。”
她切换画面,屏幕上出现一条扭曲的双螺旋结构,颜色不同于常规碱基序列,某些节点呈现出非标准配对模式。
“这不是地球典型基因组。”苏珊低声说,“有些碱基组合……根本不在已知生命编码表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明它独立演化了很久。”陈浩咧嘴,“说不定是这片海里最老的原住民。”
“也可能来自更深的地方。”娜娜说,“数据显示,这类生物活动范围集中在热液喷口上方五十米内,且避开强水流区。它们依赖稳定能源供给,移动能力有限。”
“也就是说,它们不会追杀我们。”卡尔松了口气,“只要别碰它们的饭碗。”
“前提是确认它们没有领地意识。”苏珊提醒,“上次攻击可能是防御行为。”
“那就做个实验。”陈浩转身走向储物柜,拿出一个小型透明容器,里面封着一小段从潜水服上刮下来的生物组织,“把这点东西放进模拟舱,加点矿石粉末,看看它有没有反应。”
娜娜接过容器,接入检测装置。几分钟后,显微镜头传出图像——组织细胞开始轻微颤动,周围液体中浮现出细密气泡。
“代谢激活。”娜娜说,“即使脱离主体,细胞仍能响应矿石电场。”
“牛啊。”陈浩盯着屏幕,“死了一截都能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