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列个试种计划。”陈浩说,“先拿几盆土做个对照实验。”
“我会准备培养基。”苏珊合上本子,“等第一批菌种提纯出来就开始。”
画面再次切换,这次是一组地下剖面图。复杂的菌丝网络分布在三至八米深的土层中,像一张隐形的大网。
“最后是地下真菌群落。”娜娜说,“分布广泛,与特定树根形成共生关系。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响应特性。”
她放出两段传感器记录。第一次扰动发生在东侧五米处,三十分钟后,西侧七米的菌丝活性出现同步波动。
“延迟时间为2.1秒。”她说,“误差不超过0.05秒。”
“不是随机的。”苏珊立刻接话,“频率太稳定了。”
“所以呢?”陈浩摊手,“咱们要靠蘑菇发微信?”
“目前无法排除信息传递的可能性。”娜娜说,“这种稳定性接近神经信号传导模式,我将其命名为‘生物神经模拟假说’。”
“听着像科幻片。”陈浩咧嘴,“但我喜欢。”
“关键是样本不够。”苏珊提醒,“另一个容器在风暴那天掉海里了,现在只剩一半。”
“必须修复受损部分。”娜娜说,“建议申请建立隔离培育舱,进行长期观测。”
“这项目得优先。”苏珊语气坚定,“如果真能实现跨区域生物通信,意义远超农业或照明。”
“钱呢?”陈浩问,“材料呢?人力呢?咱们可没那么多资源乱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我做了分级评估。”娜娜打开一份新文档,《新物种综合价值评估报告》标题浮现。
“分三级。”她说,“短期实用、中期拓展、长期战略。”
投影切换:
① 短期:试种发光藤蔓用于洞穴与通道照明;
② 中期:圈养陆行蟹改良土壤,缓解肥料危机;
③ 长期:筹建真菌实验室,研究信号网络潜力。
“三个方向都列出来了。”娜娜说,“请投票决定优先级。”
“直接全上不行?”陈浩嘟囔。
“资源有限。”苏珊说,“只能选一个主攻方向。”
“我支持真菌项目。”苏珊举手,“这是唯一可能改变我们生存模式的技术突破点。”
“我也同意。”卡尔说,“现有的通信系统太脆弱,一旦断电就瘫痪。如果有活体网络替代,可靠性更高。”
“你们俩倒是想得远。”陈浩叹了口气,“可饭都快吃不上了,还研究什么蘑菇传信?”
“照明和土壤改良也是解决方案。”娜娜提醒,“但它们属于已有技术框架内的优化,而真菌网络可能是全新范式。”
“意思就是——要么继续修修补补,要么赌一把大的?”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