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全国传誉

规则道书 鸡亦阿 3224 字 24天前

邻县巡展的临时办公室里,联盟团队、地市传承人召开复盘会。数据显示:地市首站接待游客 4000 人次,销售额 12 万元,新增传承人 20 名,本地订单占比 80%,满意度 97%。亮点是本地融艺品受欢迎、村民参与度高;不足是直播信号不稳定(部分农村地区卡顿)、老年游客体验区少。

大家提改进方案:下次巡展带移动信号增强器,覆盖农村地区;在体验区加 “老年友好工位”(降低桌子高度、提供放大镜);增加 “非遗惠民环节”(免费为老年游客检测银饰、修补竹编)。邻县传承人建议:“要培训本地志愿者,让他们学会草木检测和基础体验指导,巡展结束后也能继续服务村民,” 张师傅补充:“可以和本地超市合作,设非遗文创专柜,让巡展的热度延续。”

林羽整理复盘报告,明确责任人:阿银负责信号增强器采购,林羽负责老年工位布置,邻县传承人负责志愿者培训。“地市巡展的关键是‘接地气’,要让本地村民真正受益,” 林羽说,省文旅厅代表点头:“下次在临市巡展,就按这个方案来,还要把‘志愿者培训’作为固定环节,让非遗服务下沉到基层。” 望着报告上的改进项,突然懂得 “地市复盘非易事,经验下沉惠民生” 的道理 —— 非遗省域协同的普惠性,藏在信号的优化、老年的关怀、志愿者的培养里,藏在每个为基层百姓铺路的瞬间。

酉时?少年联线,全国交流

六巷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少年联盟的学生们正与四川、浙江的少年传承人线上交流。小雨展示 “迷你省域非遗全景图”,介绍六巷的竹编、邻县的剪纸:“这是我们用省域标准做的,藤丝 0.3mm,剪纸纹路 1.5mm,都用验艺草、银草检测过,” 四川的少年传承人展示蜀绣作品,浙江的展示青瓷,大家互相点评、分享制作技巧。

小明提问:“你们做蜀绣用什么线?怎么保证颜色不褪色?” 四川的学生回答:“用桑蚕丝线,染的时候加天然植物染料,和你们的竹草汁一样环保,” 小雨补充:“我们的竹编也用竹草汁防腐,以后可以试试用你们的染料给竹编上色。”

酉时半,交流结束,三地少年约定每月联线一次,还计划合作 “全国非遗全景图”(六巷竹编做框架、四川蜀绣做山水、浙江青瓷做摆件)。小雨兴奋地说:“全国的少年传承人都很厉害,我们要多学习,把他们的好方法融入我们的作品,” 林羽望着互动的场景,突然懂得 “少年联线非易事,全国交流拓视野” 的道理 —— 非遗全国代际传承的开放性,藏在作品的分享、技巧的互通、合作的约定里,藏在每个为少年拓宽眼界铺路的瞬间。

戌时?全国材料,精准备战

联盟总部的办公室里,林羽和团队正整理全国非遗创新大会的材料。课件分为 “六巷非遗根基”“省域协同实践”“草木检测法推广”“产业反哺乡村” 四部分,每部分都配真实案例和数据:老竹坡楠竹种植从 50 亩扩到 300 亩,带动 80 名村民就业;省域协同开发融艺品 120 种,销售额突破 500 万元;草木检测法在全省 14 个地市推广,培训传承人 500 名。

参展作品挑选完毕:30 件 “剪纸竹编春联”、20 件 “银饰泥塑摆件”、30 件 “竹编陶瓷茶杯”、20 件 “少年联盟全景图”,每件都附双语检测报告(中文 + 英文),方便外地和国际观众理解。孙阿婆则准备草木检测演示包:验艺草、银草各 100 片,不同纯度的银片 10 套,不同韧性的藤丝 10 捆,“要在大会上现场演示,让全国传承人都学会用草木检测,” 孙阿婆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戌时半,材料打包完毕,课件、作品、演示包分门别类装箱,箱外贴 “全国非遗大会” 的竹草纹标签。林羽望着满箱的材料,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这不仅是去分享,更是去学习,要把全国的好经验带回来,让六巷非遗做得更好,” 赵阿公拍着他的肩:“放心去,咱们的标准和经验,经得起全国的检验。” 林羽望着赵阿公,突然懂得 “全国材料非易事,精准备战树信心” 的道理 —— 非遗全国交流的底气,藏在案例的真实、作品的标准、演示的准备里,藏在每个为全国展示铺路的瞬间。

亥时?乡夜话未来,全国展望

六巷工坊的 “技艺枢纽台” 旁,联盟团队、村民、学生围坐在一起,聊着全国大会和未来规划。赵阿公说:“全国大会是咱们六巷非遗的‘大考’,要把省域协同的经验讲清楚,把草木检测法推广出去,让更多地方的非遗受益;” 孙阿婆补充:“电商产业园建好后,要帮地市传承人卖更多文创,让大家都能靠非遗赚钱;” 李大叔则说:“楠竹苗长得好,明年就能给加工厂供竹,咱们的藤丝不仅供省内,还要供全国。”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全国大赛要拿奖,把‘省域非遗全景图’展示给全国看!”“要和四川、浙江的少年一起做‘全国非遗全景图’,让全国都知道六巷!” 林羽笑着说:“还要申请‘国家级非遗协同示范项目’,把六巷模式推广到全国,再建‘全国非遗数字联盟’,共享资源和订单。”

亥时末,夜话结束,大家走出工坊,望着六巷的夜景:主干道的竹编护栏样板在灯光下泛着暖光,图书馆的窗户透着档案的微光,电商产业园的奠基碑在月光下格外醒目。林羽摸了摸衣褶里的竹草,叶片上沾着全国大会材料的墨香,映着工坊的灯光,也映着非遗从乡关走向全国的壮阔未来 —— 只要守住匠心的根、协同的心、传承的情,六艺非遗就能从六巷的楠竹林,生长成覆盖全国的 “非遗森林”,让 “乡关非遗、全国传誉” 的梦想,在每一次基建、每一场巡展、每一代少年的传承里,慢慢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