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非遗全国

规则道书 鸡亦阿 2079 字 23天前

丑时?西安分中心,竹影皮影

西安分中心的 “竹编皮影实验室” 里,阿竹正和当地皮影传承人老秦交流:阿竹教老秦用 “0.5mm 藤丝” 编皮影支架,老秦则教阿竹在竹编上绘制皮影图案,竹草叶片放在两人中间,露水在叶片上凝成 “竹影皮影” 的图样,竟与他们合作的作品完全一致,“这是‘草木促融,技艺互补’,” 阿竹看着作品,“用六艺的竹编标准,结合西安的皮影特色,肯定能做出受欢迎的新物件。”

林羽通过线上平台远程协助:将高校设计的 “竹编皮影” 3D 模型发给阿竹,标注 “支架藤丝 0.5mm”“图案雕刻深度 1mm”,还分享了其他地区的类似创意,“这是‘线上支援,资源共享’,” 林羽说,“让分中心不孤单,能随时获取全国的资源。”

阿竹和老秦很快做出第一件 “竹编皮影”:藤丝支架按六艺标准编织,皮影图案保留西安特色,还在支架上嵌了 AR 芯片,扫描就能看到竹编和皮影的制作过程。他们将作品上传到数字平台,立刻收到不少点赞,“这是‘分中心首作,融合出彩’,” 阿竹兴奋地说,“以后要做更多这样的融合作品,让六艺和西安非遗一起传下去。” 林羽望着线上的作品,突然懂得 “分中心落地非易事,技艺融合出成果” 的道理 —— 非遗全国传从不在孤立的发展里,而藏在草木的促融、线上的支援、作品的创新里,藏在每个为融合探路的瞬间。

寅时?苏州分中心,银绣共生

小主,

苏州分中心的银饰工坊里,阿银正和苏绣传承人老苏研究 “银饰苏绣” 的融合:阿银用 “750℃低温焊接” 技术,在银饰上留出绣线穿插的小孔;老苏则用苏绣的 “虚实针”,将丝线绣在银饰上,银草与绣草的叶片放在作品旁,露水渗入银孔和绣线,让两者结合更牢固,“这是‘草木助融,银绣共生’,” 老苏摸着作品,“用六艺的银饰标准,配苏绣的精细针法,这样的作品既有质感又有美感。”

林羽帮忙联系高校的设计团队,将 “银饰苏绣” 的样品扫描进数字平台,生成 3D 模型和制作教程,还标注了 “银饰纯度 999”“苏绣针脚密度每厘米 8 针” 的标准,“这是‘数字记录,标准共享’,” 林羽说,“让其他分中心也能参考这个融合方案,少走弯路。”

老苏将 “银饰苏绣” 的发簪送给当地的年轻人,大家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