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夜的月光带着清辉,铺满了窗台上的野菊。林羽听着谷仓传来的谷物 “簌簌” 声,像在听粮食均匀的呼吸。“秋分的麦,得‘夜润日晾’,” 隔壁老农的梦话传来,“露水匀着浇,日头匀着晒,才长得齐。” 他想起白天种麦的场景,匀播浅埋、草木护芽、按需分种 —— 这不正是 “秋分” 的真意?收得均匀,种得周正,在收种间为循环铺路。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起身准备去青崖山。客栈掌柜递来块秋分饼,“这是祭月剩下的,带着月神的福,” 他指了指饼上的芝麻,“《易经》‘随卦’说‘随,顺也’,顺着节气走,才安稳。”
林羽漫步在通往青崖山的小径上,道路两旁的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他远远地看到田埂上有几位农人正在忙碌地查看粟田。
只见农人们手持锄头,熟练而有节奏地翻动着残茬。每一次锄头落下,都像是在演奏一场优美的交响乐,土块在锄头的翻动下,如碎玉般散开,仿佛大地也在为这美妙的动作而欢呼。
“《道德经》说‘天得一以清’,”一位农人笑着向林羽打招呼,“秋分翻地,得把土弄匀,才好保墒呢。”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农作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羽微笑着回应,他知道,秋分之后便是寒露,秋天的气息愈发浓郁。然而,正是这种均平的智慧,使得万物都有了条理。灵草在松荫下静静地蓄积着力量,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绽放;麦田在均匀的播种后,孕育着新的生命,期待着茁壮成长;村民们在收获和播种之后,将粮食妥善收藏,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这一切,都让林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快到泉边时,林羽看见灵草叶上的月光。借着晨光发现叶片的褐红已漫至叶柄,根部的土壤结着层薄霜,“《易经》‘艮卦’说‘艮其背,不获其身’,” 他蹲下身轻触叶片,“你在‘藏’生机,等来年春分再醒。” 松风吹过,灵草团依旧蜷着,像是在回应这秋分的晨光 —— 在均平的时节,懂得 “收” 与 “种” 的平衡,才能在循环中守住生机。
林羽给灵草周围铺了层干松针,厚度匀如棉絮,“这是‘暖毯’,” 他拍了拍松针,“秋分夜寒,得护住根。” 守泉老汉递来碗粟米粥,“这是新熬的,喝了暖身子,” 他指了指碗里的枣,“《诗经》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应时的吃食最养人。”
走下山时,林羽回头望了一眼。泉眼在晨光里泛着粼粼波光,灵草团在松荫里若隐若现,粟田的田埂上已插满了麦种袋。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更凉,但均平的智慧已让万物有了着落。就像这秋分的规则,从不在 “收尽” 或 “种满”,而在收种相济、均平以待,在平衡中为循环蓄能,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均分的时光里,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