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的蛙鸣比往日更响,像在对抗暑气。“蛙鸣越响,说明水越足,” 掌柜指着远处的稻田,“《道德经》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它们是在报喜呢。”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节奏比往日缓慢,像是被暑气拖慢了脚步,却又透着沉稳。
林羽翻开《太初规则》,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其中一页画着幅大暑农耕图,灌溉、晒伏、编篮、做绿豆汤的场景连成环形,像个阴阳相生的太极。他摸出怀里的罗盘,铜针在 “离” 位微微颤动,指针映着窗外的星光,泛出温润的光 —— 他想起青崖山的灵草,此刻定在松荫下舒展叶片,借着夜露生长。
他突然想起《道德经》里的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所谓规则的公平,从不是 “热极则焚” 的极端,而是 “调护有度” 的平衡 —— 是灌溉时的匀灌、晒伏时的节制、编篮时的疏密、做汤时的分寸,是每种应对在 “蒸腾” 与 “调护” 之间守住的平衡。就像《易经》“乾卦” 的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万物在大暑中各寻调护之道,便是最大的公平。
后半夜,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凉意,露水悄然洒落,打湿了窗台上的薄荷。林羽静静地躺在床上,聆听着远处稻田里传来的蛙鸣声。那此起彼伏的叫声,仿佛是生命在与暑气进行一场激烈的对抗,每一声都像是它们的宣言。
“大暑的稻,得‘夜灌日排’。”突然,隔壁老农的梦话飘进了林羽的耳朵。他不禁想起白天看到的那道水渠,夜晚蓄水润田,白日排水透气,这不正是“大暑”的真谛吗?在这最酷热的时节里,人们学会调护蓄力,等待着稻子的成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起身,准备前往青崖山。他推开房门,清晨的凉风吹过,让他感到一阵清爽。客栈掌柜早已等候在门口,手中递过来两个荷叶包,笑着说:“这是绿豆糕,路上吃,能祛暑。”林羽接过荷叶包,注意到上面的纹路,那是新采的荷叶留下的痕迹。掌柜接着说:“《易经》里的‘比卦’说‘比之自内,贞吉’,自己舒服了,才能走远路。”
林羽感激地看了掌柜一眼,将荷叶包放入行囊中。他深吸一口气,踏上了前往青崖山的道路。
走在去青崖山的路上,林羽看见稻田里已有农人在排水。木闸提起的高度刚好三寸,水流在渠里淌出细碎的浪花,“《道德经》说‘动善时’,” 农人笑着打招呼,“趁天没热起来干活,才舒坦。” 他知道,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暑气虽盛,但调护的智慧已让万物积蓄了对抗酷热的力量 —— 灵草在松荫里扎根,稻苗在水渠边生长,村民在劳作中寻得清凉。
快到泉边时,林羽听见灵草叶片的 “窸窣” 声。借着晨光看见新抽出的叶芽泛着淡紫,根部的土壤湿润如膏,“《易经》‘渐卦’说‘鸿渐于陆’,” 他蹲下身轻触叶片,“你也在慢慢长大。” 松风吹过,灵草叶片轻轻颤动,像是在回应这大暑的晨光 —— 在最酷热的时节,调护得当,便能在蒸腾中守住生长的力量。
林羽给灵草浇完水,往泉边的石灶添了些松针。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仍会酷热,但只要守住调护的分寸,灵草定会如期生长。就像这大暑的规则,从不在对抗酷热,而在与暑气共生,在蒸腾中寻平衡,在调护中守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