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除旱魃:九龄泉

“若能引双山的水,稻田就有救了!”他立刻带人去对面山勘察,果然在对称位置也找到一处泉眼。

难题来了。

两山之间隔着二里宽的洼地,竹槽无法架设。有村民说不如挖渠,可洼地全是坚硬的红砂岩,挖到猴年马月?

陈九龄却让人砍来百多根巨竹,每根竹节处都钻孔,将竹子首尾相接埋在地下。

“这叫‘地龙过江’,”他拍着竹筒解释,“泉水在竹管里流动,不怕日晒蒸发,红砂岩也挡不住。”

地下竹管铺设三日,泉水果然顺着“地龙”缓缓流出。

更妙的是他设计的“鸳鸯闸”。在两山水池各设一个木闸,闸门上刻着刻度。早稻需水时开东郓闸,晚稻扬花时开西郓闸,若遇天旱就双闸齐开。

他还让人在竹管尽头挖了个月牙形的分水塘,塘边修了七个斗门,分别通向不同的田垄,斗门木板上刻着“一寸水,三分谷”的字样,提醒村民按需放水。

百姓在分水塘边立了块石碑,刻着“九龄泉”三个大字。

陆东阳摸着石碑上的字感叹:“大人,陈老,您这引水的法子,比愚公移山还巧啊!”

陈九龄却指着远处的山:“不是我巧,是山水本就有情,只待人去懂它罢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地龙过江”的竹管埋下三尺深,恰好避开了冻土层;“鸳鸯闸”的刻度对应着日月运行,能根据季节调节水量。

这些看似简单的法子,藏着多少观天察地的智慧,只有那汩汩流淌的泉水,年复一年地诉说着。

在官民齐心协力之下,全县安置了几十处竹管引水工程,稻田终得活水滋润,农人趁机赶紧补插秧苗,稻田重焕生机。

半个月后,天上出现了少许钩卷云,预示着雨水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