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暗流下的敌意

林阳和苏白薇刚在自己的工位坐下,还没来得及翻开资料,李教授便拿着一叠文件,脸上挂着那种标志性的、圆融却疏离的微笑,径直走了过来。

“林工,苏工,早啊。”李教授将文件放在林阳桌上,笑容可掬,“正好有个学术问题,想跟二位探讨一下,也检验检验我们新平台工具的‘威力’。”他特意加重了“威力”二字,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戏谑。

林阳和苏白薇对视一眼,心中警惕顿生。

“李教授请讲。”林阳平静道。

“是这样,”李教授翻开文件,指着其中一页,上面是关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一个章节提纲,“我们在梳理近代科技引进脉络时,遇到了一个难点。关于晚清洋务运动中,江南制造总局引进的第一批西方机床设备,其具体型号、技术参数、以及在当时世界工业体系中的定位,现有史料记载非常模糊,甚至相互矛盾。比如,有的资料说是英国‘曼彻斯特’厂的蒸汽动力镗床,有的则说是德国‘克虏伯’厂的早期型号……”

他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扫过林阳和苏白薇,带着“学术探讨”的真诚面具,抛出了真正的难题:

“二位提出的技术平台,不是号称能进行深度信息挖掘和交叉比对吗?正好可以拿这个案例练练手。看看能否从浩如烟海的国内外技术档案、海关记录、甚至可能残存的设备铭牌照片中,精准定位出这批设备的原始型号、技术来源,以及它们与同时期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真实差距?这关系到我们对晚清工业化起点和技术引进成效的客观评价,非常重要。”他顿了顿,笑容加深,“当然,如果技术平台暂时还做不到这么精细的历史实物溯源,我们也理解。毕竟,历史研究,尤其是技术史研究,还是要靠扎实的史料功底和严谨的考据,急不得。”

这番话,看似请教,实则刁难!其用心极其险恶:

第一,选题冷僻刁钻。晚清江南制造总局的设备档案本就散佚严重,加上战乱损毁,能查到的公开资料极其有限,且真伪难辨。这是史学界公认的难题。

第二,要求极高。不仅要确定型号,还要精准定位技术参数和世界排名,这需要对十九世纪中后期全球工业技术体系有极其精深的了解,并掌握大量不公开的国外原始档案!

第三,时间压力。他故意强调“客观评价非常重要”,将学术问题拔高到影响历史结论的高度,无形中施加了时间压力。

第四,捧杀与陷阱。先抬高“技术平台”的预期,一旦无法完成或结果有偏差,立刻就能扣上“夸大其词”、“脱离实际”的帽子,打击他们的威信,甚至质疑整个技术平台的可行性!同时,将“技术”与“扎实史料功底”对立起来,暗示他们根基浅薄。

这已不是学术讨论,而是赤裸裸的、精心设计的狙击!目标就是林阳和苏白薇立足未稳的根基和他们主导的技术平台项目!

周围的几位专家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目光投了过来。顾老眉头紧锁,显然也看出了李教授的用意,眼中带着担忧。谢老则从老花镜上方瞥了一眼,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不知是觉得题目太难,还是对李教授的行为不以为然。

压力如同实质的冰水,瞬间浇在两人身上。苏白薇的脸色微沉,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变得锐利。她知道这个问题的难度,凭现有的公开资料和常规技术手段,短期内几乎不可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精准答案。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阳身上。

林阳沉默着,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他拿起那份文件,目光快速扫过李教授指出的那几行模糊记载。签到系统赋予他的信息处理能力高速运转,瞬间调集起他前世在工业博物馆工作积累的庞杂知识碎片,以及签到系统扫描分析过的无数金属物品所蕴含的微观信息库。

曼彻斯特?克虏伯?十九世纪中后期……蒸汽动力……镗床……用于加工大型火炮炮管……技术参数……

无数信息碎片如同星辰般在脑海中闪烁、碰撞、重组、筛选!他仿佛“看到”了那些早已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庞然大物:巨大的铸铁床身,粗壮的蒸汽动力连杆,结构笨重但精度惊人的传动系统……

几秒钟的沉寂,如同几个世纪般漫长。

林阳放下文件,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李教授那带着审视和一丝得意笑意的眼睛,声音沉稳,没有丝毫迟疑:

“李教授,根据现有公开史料交叉比对,并结合相关技术史背景分析,江南制造总局于同治六年(1867年)首批引进的镗床设备,主体应为英国曼彻斯特Sharpe, Stewart & Co.(夏普·斯图尔特公司)制造的立式蒸汽动力炮管镗床,型号推测为该公司1860年代中期的‘Vulcan’(火神)系列基础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