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京华风云初识刃

气氛瞬间有些凝滞。林阳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那种属于传统学术壁垒的森严气息,以及对“技术介入”本能的排斥。他面色平静,没有急于辩解,只是微微颔首:“谢老,李教授,初次见面,请多指教。技术确实只是工具,如何用好工具,为思想文化工作服务,正是我们需要向各位前辈学习的。”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承认了传统学识的重要性,又点明了技术的定位是“服务”,态度谦逊而务实。

苏白薇也上前一步,声音清越,带着留苏学者特有的理性与从容:“各位老师,技术本身并无立场。但文化渗透的手段日益隐蔽,符号植入、信息污染,往往发生在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我们构建的辅助平台,核心目标是帮助筛查那些利用视觉盲区、语言陷阱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信息病毒’,提高审查的效率和精度。其本质,是为守护文化安全增添一道科技屏障,而非取代各位老师在文史哲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判断力。”她的话语条理清晰,直指痛点,将技术的作用精准定位在“辅助筛查”和“提升效率”上,有效地化解了部分抵触。

那位一直在修复古籍、穿着棉袄的老者,此时停下了手中的镊子,抬起头。他面容清癯,眼神却异常温和睿智,目光在苏白薇脸上停留片刻,又看了看林阳,微微颔首,声音平和:“小苏同志说的在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方法,新工具,只要用对了地方,能帮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就是好事。老谢,老李,你们也别一棍子把年轻人挡在门外嘛。”他显然是这个圈子里颇有威望的长者。

谢老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没再说话,重新低下头研究他的线装书,但紧绷的嘴角似乎松动了一丝。李教授也笑了笑,没再继续这个话题,只是那笑容依旧带着距离感。

小刘见气氛缓和,连忙道:“林工,苏工,你们的工位在这边。”他引着两人走向“岛屿”边缘两张相对独立、但也堆着不少资料的写字台。桌上已经放好了崭新的文具和一摞标着“绝密”的文件。

工作就此展开。林阳和苏白薇很快沉浸到堆积如山的待审教材、历史文献和前期专家意见汇编中。林阳凭借签到系统赋予的惊人信息处理能力和对历史细节的敏锐度,如同一台高效的人形扫描仪,快速浏览、归纳、标记疑点。苏白薇则凭借深厚的学识底蕴和逻辑分析能力,对林阳标记的疑点进行深度辨析和背景溯源。

然而,真正的挑战很快到来。

几天后的一次专家组例行讨论会上,议题是关于一本新编初中历史课本中“郑和下西洋”章节的表述问题。

主持讨论的是李教授。他指着打印稿上的一段文字,侃侃而谈:“……郑和船队规模宏大,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展示了明王朝的强盛国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这里,我认为‘强盛国力’的表述过于直白,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民族主义联想,不利于塑造和平开放的现代国家形象。建议改为‘展现了东方大国的气度与友好’,更符合当下的国际语境……”

“我不同意!”那位修复古籍的老者,姓顾,放下手中的茶杯,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郑和下西洋,本就是国力强盛的体现!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用‘气度与友好’固然不错,但刻意回避‘强盛’二字,是削足适履!是历史虚无主义!难道我们强盛过,就是错的?就要遮遮掩掩?这会让孩子们对我们的历史产生误解,甚至自卑!”

“顾老言重了,”李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学术正确”,“历史教育要着眼未来。过度强调过去的‘强盛’,容易助长狭隘民族情绪,不符合我们倡导的和平发展理念。我们要传递的是一种谦逊、包容的大国形象,而非炫耀武力。我认为‘气度与友好’的表述更为稳妥、更符合时代要求。”

小主,

“稳妥?我看是怯懦!”顾老有些激动,“历史就是历史!强盛就是强盛!刻意淡化,才是真正的扭曲!孩子们需要知道我们曾经辉煌过,才能更有底气去创造新的辉煌!这跟狭隘民族主义是两码事!”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的焦点看似是几个词语的选用,实则触及了历史叙述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观导向。其他专家也纷纷加入讨论,观点各异,但隐隐分成两派:一派倾向于顾老的“尊重史实,提振自信”,另一派则支持李教授的“着眼当下,避免刺激”。

林阳和苏白薇作为新成员,暂时保持着沉默,仔细聆听着每一方的论点和论据。

争论陷入僵局。李教授的目光扫过沉默的林阳和苏白薇,似乎想寻求支持,或者至少是打破僵局的台阶。他看向苏白薇,语气带着刻意的引导:“苏研究员,你是留苏回来的,对国际视角和现代历史教育理念应该更有心得。你觉得呢?哪种表述更符合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需求?”

压力瞬间给到了苏白薇。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苏白薇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清澈而平静。她没有直接回答李教授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本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