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一“线”生机入厂门

隔壁小车间里,噪音小了很多。负责考核的孙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眼神锐利的老女工。她没多话,直接指着旁边一台停着的、用于培训的老式络筒机:“看见没?纱线断了。给你一分钟,把线头找出来,接上,把筒子纱重新绕好。要快,要稳,接头要牢靠,不能有疙瘩。”

李秀英看着那嗡嗡作响(虽然停了,但惯性还在转)的机器和上面纠缠的纱线,手心又开始冒汗。但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她想起了家里那台缝纫机,想起了林阳给的手册,想起了这两天招弟给她念的操作要点。她走上前,没有像一些生手那样毛手毛脚,而是先仔细观察了一下断头的位置和纱线的走向。

然后,她伸出粗糙却异常稳定的手指,精准地捏住了两个断开的线头。她的动作不快,甚至有些小心翼翼,但异常沉稳。捻、接、打结……一气呵成!接着,她按照孙师傅的简单指点,轻轻拨动机器开关,看着纱线重新均匀地缠绕在筒子上,接头处平整牢固,没有跳纱。

整个过程不到四十秒。

孙师傅一直板着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惊讶。她原本以为这个农村妇女会手忙脚乱,没想到动作虽然生疏,但步骤清晰,手法稳定,尤其是那份专注和细心,是很多城里来的姑娘都比不上的。

“嗯,还行。”孙师傅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些,“再去试试那个。”她指了指旁边一个更复杂的、模拟断纱处理的装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几项考核,李秀英虽然紧张,但凭借着扎实的缝纫机操作培养出的手眼协调能力、林阳突击培训的理论知识,以及她骨子里那份农家妇女特有的耐心和韧性,都磕磕绊绊、但最终都按要求完成了。尤其是在处理细小的飞花和保持工作台面整洁方面,她做得比前面几个来考核的职工子弟还要好。

考核结束,李秀英后背都被汗水浸透了,紧张地看着孙师傅和随后进来的赵红梅。

赵红梅翻看着孙师傅的记录,又看了看李秀英填的表格(林阳代笔,字迹工整),沉吟片刻。说实话,李秀英的技术基础不算最好,但那份沉稳、细心和能吃苦的样子,还有通过关系递过来的“诚意”,让她最终做出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