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看了一眼张诚那因期盼而紧绷的脸,以及那明显无法行动的伤腿,沉默片刻,方才缓缓点头:“也罢。既然你我同仇敌忾,我便送你一程。”
张诚大喜过望,激动得连连道谢:“多谢恩公!多谢恩公!恩公高义!”
他这才想起再次追问:“还不知恩公尊姓大名?他日教主问起,张诚也好禀明,不敢埋没恩公义举!”
“在下秦蛇儿。”
杨过与张诚在戈壁中跋涉,虽有轻功在身,但背负一人终究不便,速度大减。
眼见日头西斜,前路漫漫,杨过心知必须另寻代步。
他目光扫过远处一片稀疏的胡杨林,隐约可见几个蒙古哨骑的身影在林边休憩,战马拴在一旁。
杨过心念一动,对张诚低声道:“你在此稍候,我去去便回。”
张诚还未反应过来,只见杨过身形一晃,如一道青烟般悄无声息地没入林中,其身形之快,让他这老江湖也暗自心惊,不由得为杨过捏了把汗,紧张地望向树林方向。
不多时,林中传来几声闷响与马匹轻微的嘶鸣,随即归于寂静。
张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杨过失手。正焦虑间,却见两匹健马驮着简单的鞍具,从林中小跑而出,马背上那人,不是杨过是谁?
杨过牵马来到近前,神色如常,仿佛只是去林中散了个步。
张诚这才长舒一口气,随即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得扯动了伤口也浑不在意,眼泪都笑了出来:“哈哈哈!好!好啊!秦兄弟,真有你的!天无绝人之路,这下咱们可快多了!”
他心中对杨过的胆识和身手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了马匹代步,行程快了许多。
这一行,从张诚的讲述中,杨过也对明教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来这明教渊源极深,其教义旨在“惩恶扬善,度化世人”。若遇君王无道、官吏贪酷,致使百姓流离、饿殍遍野,明教弟子便会挺身而起,揭竿造反。其所图者,非为一派一门之私利,乃是向往“天下之人,皆得饱暖”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