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诚则在心中默默发誓,他一定要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他不能永远被沈怀川牵着鼻子走。
他要让父亲看到自己的改变,他要在这京都城中重新立足,即使有一天沈怀川真的拿出那件事来要挟他或者丞相,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
沈怀川在京都城中的名声如日中天,他的才华和大度仿佛是一股清流,在这复杂的官场和社交场中潺潺流淌,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放榜之后,沈怀川高中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京都的大街小巷。
不久之后,宫中传来消息,皇帝听闻了沈怀川的事,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一直渴望能有贤能之士充实翰林院,那是为朝廷储备人才的重要之地,他希望在那里的官员不仅有满腹经纶,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而沈怀川在春闱中所写的文章,让他意识到这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
于是,一道圣旨降临沈家。
当那传旨太监尖细的嗓音在永安侯府前响起,宣告沈怀川被陛下赏识,特召入翰林院任职的时候。
沈纪元喜极而泣,他拉着沈怀川的手说道:“儿啊,这是陛下对你的厚爱,你定要尽心尽力,莫要辜负陛下的期望。”
沈怀川恭敬地接过圣旨,眼中满是坚定:“父亲放心,儿子定当全力以赴。”
沈怀川初入翰林院,就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翰林院里的官员们,皆是各地选拔而来的精英,他们个个饱读诗书,才思敏捷。
在这里,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翰林院的工作并不轻松,沈怀川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众多事务中逐渐崭露头角。
他起草的文书,用词精准、条理清晰,既体现了对古代经典的深刻理解,又能结合当下的朝政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皇帝对他寄予厚望,时常关注他。
有一次心血来潮,亲自到翰林院视察,他看到沈怀川正全神贯注地在书桌前书写着什么。
走近一看,只见沈怀川的字迹工整而富有神韵,那一笔一划仿佛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再看内容,是一篇关于如何改善民生、促进农业发展的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