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乱的五代十国,造就了武力至上的观念,有兵便是王,刀子便是理,也造就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军头,大军头管着小军头,小军头有些时候也会逆袭成大军头,全无上下尊卑,凭的就是手中的刀利不利!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团,按照赵宋的说法,陈桥兵变的时候,太祖是不知情的,是被黄袍加身的。
这个说法若是放到其他时间段那是要被人笑话的,但是放到五代十国就很正常了,因为这是五代十国的一个传统。
后周太祖郭威,就是在北上抗辽途中发生兵变,将士撕黄旗披于其身,而被拥立为帝的。这样的兵变一旦成功,参与其中的将士就成为开国功臣而大获利益。因此兵变不仅对于其首领,而且对于将士们来说,都充满了利益的诱惑。
黄袍加身在五代十国不是个例,乱世让人们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跟着强者才有未来!
周世宗柴荣意外逝世,留下了孤儿寡母,在五代十国这样的混乱背景下,根本就得不到大小军头的认同,将士们对后周的前途产生了迷茫,赵匡胤的武力成为了赵匡胤最耀眼的资历,陈桥兵变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说是不是赵匡胤策划的,真相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赵匡胤出身官宦世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夫,以后的一系列操作展现了赵匡胤成熟的政治手腕,进一步稳定了人心。
建立宋朝后,对于关系政权安危的各类人员,赵匡胤都迅速给予赏赐与安抚。
首先是对参与或支持兵变的“开国功臣”,如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以及策划兵变的幕僚和自己的智囊团,如刘熙古、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等,分别予以重用;
其次是对原来后周的文式大臣一概留任,并对领有重兵的将领加官晋爵,如防御辽军至关重要的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以及驻守潞州的李筠和驻守扬州的李重进等等,这时都升了官。
同时封柴宗训为郑王,让他迁居西京洛阳,并礼遇原先臣属于后周的割据政权。
新建的宋朝只控制了首都开封及部分地区,各地节度使大多观望局势变化。后周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的李筠是后周建国功臣,抗击北汉的主将,资历远高于赵匡胤,对赵匡胤代周建宋十分不满。但李筠不敢立即起兵,直到四月才与北汉结盟,率军向开封讨伐赵匡胤。赵匡胤先派石守信、高怀德等分道迎击,到六月亲率大军对付李筠,将李筠包围在泽州城中。破城之后,李筠投火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