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3章 一道美食

迷踪谍影 西方蜘蛛 1339 字 3个月前

“是。”向才贵擦去了眼泪,说道:“大老爷,河南灾情严重啊,春夏之际,河南大部分地区,夏收却颗粒无收,老百姓已经快活不下去去了啊!”

1942年,河南大饥荒!

孟绍原在向才贵一进来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河南大饥荒在1942年的春夏之际已经出现,但却根本没有得到遏制,结果愈演愈烈,终于演变成了人间悲剧。

萧伯纳说过,“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河南大饥荒就是最好的历史经验教训!

1940年政府迁都重庆,为保证战争时军粮供给跟上,各省实行“征实”制度,并且规定虚报灾况者给予重惩,对征粮有功者给予嘉勉。

正是因为这一制度,让地方官员对上报灾情这一事顾虑重重。

1942年春季,河南灾情已经出现。多县上报灾情求助。然而当时的省主席李培基,却不敢如实将灾情上报给委员长,眼睁睁的看着河南灾情日趋严重。

抗战爆发以后,,河南作为中日对决的主战场,倍受战争蹂躏,农业受损严重。

1942年侵华日军频繁轰炸河南豫中、豫西地区,当时驻河南的国军百万军团,所需的军粮、马草甚至兵源补给,全部采用了“就地取材”的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运输消耗。

这无疑让饱受天灾的河南人民雪上加霜。

1942年大饥荒爆发之前,河南已经连续被压榨了五年,期间征兵、征粮都是全国之首。

哪怕在风调雨顺的年代,经过大量地、不断地交粮纳税后,农民们几乎不剩任何粮食储备。

到了1942年河南麦收仅一两成,秋粮又绝收,面对如此困境,当时河南征收征购的粮食仍居各省第一!

1942年在抗战抗灾的紧急情况下,汤恩伯乘机大发国难财,面对大量灾民,他没有开仓救助,反而“封仓贮粮”造成粮价飞涨,还在重灾区抓壮丁,大建官署,甚至驱使大批灾民修筑黄河新堤,造成累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水旱蝗汤,河南四害”这句河南当时广为流传民谣中,“汤”指的就是汤恩伯。

在这些压榨下,一步步造成了河南特级饥荒悲惨的局面。

随着灾情的愈发严重,国内一些报纸也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大公报》的一篇报道令委员长尤为愤怒。

主编王芸生在一则社评中,揭露了国民政府对河南灾民征粮的残酷,还谴责了重庆上层社会的奢靡,笔锋犀利,证据确凿。

委员长看到后愤怒下令让《大公报》停刊三天。

但此时的委员长仍不相信河南灾情。